第(1/3)页 遥远的大洋彼岸美国。 宾夕法尼亚州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 天气多云,气温寒冷。 校园里茂密繁盛的红杉林覆盖上一抹浅浅的雪层,红叶与白雪相间。 如雪中燃烧的火焰。 红杉林旁,一座三层维多利亚式的小楼,安静地坐落在草地之中。 黄绿色草地也被积雪覆盖,几个堆积的雪人在风中瑟瑟发抖。 灰黑色瓦片覆盖的屋顶上积了一层厚厚的冰雪,几乎有七八厘米之厚。 屋檐下凝结着一根根的冰锥,摇摇欲坠。 结冰的玻璃彩窗紧紧关闭着,透过窗户依稀可以看到其中客厅的画面。 客厅灯光安静柔和,壁炉里燃烧着木柴。 毛茸茸的红棕色格子地毯铺在地面上,柔软又暖和。 窗边的书桌后,一个白胡子戴眼镜的老先生俯于案前,手里拿着一摞厚厚的信纸,身前的桌面上摆放论文稿纸,稿纸上方留有宾大的英文缩写。 “程的理论结构体系实在完美,就连我也找不出来什么太大的缺陷。” “只是我自己补全的那部分,能否融入其中? 不过程的这篇《论儿童文学不可可能性》的理论体系一经完善,论文完成的速度将大幅提高,最快四月底就可以投稿了,到时候……” 他一边看信,一边对比书桌上自己写下的那一张张论文,神情专注,心中压抑不住自己的情绪。 这种即将创造文学历史的成就感,足以让他兴奋得睡不着觉。 前几天邮递员送来了一封跨国信件,从遥远的中国寄来的。 原本安塞尔教授与程开颜约定好每月五号寄信交流,不过直到二十号,安塞尔教授都没收到信件,这让他着实有些担忧。 后来从玛丽女士那儿得知当时应该是中国的新年,他就没有多想了。 这次寄来的信件很厚。 里面其中除了让他心心念念的《儿童文学不可可能性》这篇论文的理论框架。 除此之外,安塞尔教授还看到了一篇名为《论儿童文学心理投射简论》的学术论文,对此心中格外好奇。 他经过这几个月熟悉研究,对程开颜的理论已经有了系统性的了解,甚至做到了推陈出新,完善一些他认为的细节和小缺陷。 在连续一晚上不眠不休的阅读,将两篇文章看完后,发现这篇论文写的就是心理投射理论在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实际应用,虽然写得比较简单。 但可以看做是程开颜的儿童文学不可可能性理论的基础入门。 “难怪程开颜会在这个时候寄来这篇论文,还委托我向学术期刊投稿。” “他的心思很缜密,让这篇心理投射简论的论文先行投稿刊登,有了这篇论文打底,学术界对《儿童文学不可可能性》的抵触将大大降低。” 安塞尔教授心中思量着程开颜的用意,赞同道。 程开颜开创性的《儿童文学的不可可能性》,绝对是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界几十年以来最具重量级的论文。 以它对儿童文学本质的反思和批判,恐怕未来五十年,乃至一百年都不会过时! 但任何一个全新的理论问世,对旧有的理论都是一种莫大的冲击。 尤其是论文的核心观点:“儿童文学不是儿童的文学,是成人的心理投射!” 这一观点对当前学术界的普遍认知,对儿童本位论的冲击是巨大的。 就像地心说与日心说一样不可调和。 要知道,提出日心说的那位可是被送上了绞刑架。 届时完整的理论刊登问世,对学术界的冲击和影响绝对是不可估量的。 若没有一定的分量和名气,恐怕届时即便论文刊登,得到认可,国际学术界也不一定会认可程开颜这个中国人。 “既然他这样安排,我就给他做个写封推荐信,当一下他的指导老师投给《儿童文学》好了。 也能让程开颜在学术界初步扬名,届时对下一篇论文的刊登也有好处。” 安塞尔教授在纸上写下论文的投稿安排。 像他这样的年龄记性比较一般,再投入到论文的创作之中,就更不记事了,还是记下来最好免得忘记。 过了一会儿。 安塞尔教授写完,长长地伸了个懒腰,心中一动忽然记起来件事,转头看向不远处的沙发上。 一个西装革履,一身美式精英气质的中年男人正翘着二郎腿,一边喝着咖啡,一边看着手里头一本崭新的书籍。 纸张雪白,文字清晰,书页上还带着一股温热的油墨味。 似乎是刚印刷出来不久。 这是莱德·斯蒂芬斯。 安塞尔教授的侄子,今年四十一岁,年富力强。 他毕业于费城大学,父母都是知识精英,大学毕业后莱德继承了他们家的连锁书店,后来创建了属于自己的出版社。 Aurumbra Press出版社。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