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主编,咱们这个月销量挺不错啊,才过去半个月,仅BJ地区就发行量将近八万!这个月全国发行量搞不好要突破去年一月四十九万的销量。” “我估计应该是不行,去年一月是有小程老师的作品刊登,外加叶老在文艺报上写了文艺评论,这才有四十多万的销量。” “今年一月这一期,确实也出了不少佳作,像刘心武老师的《熄灭》,谷应同志的《两道杠》、王扶同志的《青青与翠翠》这些佳作。 但从知名度,社会影响力,作品质量等多个维度上来品评,还是逊色于程开颜同志。” “那是之前,人小程老师现在是什么身份?战地文艺先锋,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大家,这怎么比?根本比不了好吧!” …… 朝阳左家庄北,儿童文学编辑部。 天空明净,万里无云。 一轮耀眼的太阳挂在上面,播撒着暖洋洋的光线。 三楼阳台,几只不怕人的麻雀爪子抓着生锈的栏杆扭头啄着羽毛、晒着太阳,怡然自得。 朝阳台里看去。 四五个人从办公室里搬了凳子出来,靠着墙壁并排而坐,一边晒着太阳,一边七嘴八舌的聊着天。 聊的自然是早上发行局同志打来的电话,他们通知了这半个月《儿童文学》的发行量。 仅BJ地区销量就有八万,其他地区总计十二万,合计二十万。 半个月二十万的发行量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成绩,自然使得编辑们热烈的讨论了起来。 徐德霞手里抱着热乎乎的茶缸子,耳边传来大家交谈的声音。 心里思索着这些事情,不由摇摇头。 自去年一月和六月,《儿童文学》刊登了程开颜的作品之后,这两个月让《儿童文学》短暂的达到了发行量的最高峰。 一月份的四十多万,逼近五十万。 六月份的六十多万销量,直接打破了《儿童文学》自创刊以来的最高销量,让大家念念不忘。 但在此之后,自然被打回了原形,每个月三十多万销量。 不过现在半个月就有二十万的销量,成绩已经算不错了。 “……” 徐德霞想到这里不禁摇摇头,不能光想着倚靠个别作家啊。 她低下眼,吹开淡黄茶水上漂浮的茶沫子,与空中蒸腾的水汽,这才小心抿了口茶。 滚烫的茶水下肚,肺腑也跟着暖了起来。 “暖和啊……” 她长长舒了口气,靠着冰凉的墙壁仰头晒着阳光,丝毫不觉得冷。 这时一个年纪稍长,手里织着毛衣的大姐忽然吃牛头凑了过来,问了句:“德霞,你不是跟程开颜同志最熟了吗,这几个月咋没给你投稿啊?” “上个月报纸不都说了吗,小程老师在儿童文学交流会上搞出了一个新理论,震惊了世界名校的教授,估摸着现在写理论吧。” 徐德霞闭着眼睛,神色无奈的解释道。 其实是因为程开颜变化太大,让徐德霞觉得有了一些距离感,不好亲自上门去讨要新稿子,再者对方可能的确在忙。 “这倒也是,真是可惜了,要是今年这期有程开颜同志的作品刊登,正好可以沾沾上个月儿童文学交流会的光,到时候小徐你今年的优秀奖可是稳稳的,说不定来年还要升一升呢。” 织毛衣大姐神色不无可惜,上个月的儿童文学交流会,不仅仅是学术界的震动,文学界,儿童文学界的人都为之关注。 要是这个时期,刊登一篇程开颜的作品,那真是要卖爆! 啧! 这个小徐真是守着宝山而不自知,要是自个儿认识程开颜同志,非得天天守在他家让他写稿子! 徐德霞只是看了眼她的表情,就大概能猜出来她在想什么,随口应付道:“可能吧。” “嘿~……大姐这是教你呢!” 大姐听见这话不满意了,扬起眉毛恨铁不成钢的说道。 徐德霞闭着眼嗯嗯的应付过去。 不知过了多久,楼道里传来上楼的声音。 “稿件来了啊,今儿刚送来的都别睡了,快来搭把手。” 只见一个穿着灰色棉袄,灰色棉裤的中年男人提着两大袋子稿件走了上来,因为提着东西爬楼梯,累的上气不接下气喊道。 “来了来了。” 众人扭头一看。 哦。 胡主编来了。 …… 听到动静,像大姐那样的老油子,佁然不动。 而几个年轻人连忙凑了过去帮忙,其中自然也包括徐德霞。 “哟,还不少呢。” 几人提着袋子往办公室去,在地板上翻找了起来。 显然大家心里都有看好的,留下印象的作者。 “王建雄,秦牧……郑开慧哦,78年写过《老师好》。” 徐德霞蹲在地板上从袋子里翻出几个有些印象的名字,但是她还是没有满足的停下,她漫无目的的继续翻找着。 可能她心里也期待着看到那个熟悉的名字。 只不过天公不作美,这个袋子翻了两遍还没找到。 应该是没有吧。 徐德霞看着后面等得有些不耐烦的同事,一边想着,一边悻悻的起身,拿着刚才几个有印象的稿子起身就要回去。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