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这两天,作家班的所有课程全部结束,只剩下一项毕业任务,那就是完成毕业论文。 关于文学赏析或者文学理论,长篇字数不少于一万字的论文。 提交审核过后,就可以发放毕业证毕业了。 因此这段时间蒋子龙,叶辛,王安忆他们要么是在学校图书馆找资料写论文,要么是在朝阳的文讲所宿舍。 程开颜每天的任务也排的比较满。 一是,他得继续学习中文系研究生考试的专业书,完成小姨布置下来的作业任务。 二是,因为与安塞尔教授达成了研究合作,各自分配了任务。 程开颜作为理论的提出者,任务主要集中在论文核心观点,次要论点,搭建理论框架等结构性的难点上。 工作量不大,但更艰难,更晦涩。 安塞尔教授不就是因为理论框架,论文进度才停滞不前的吗? 但程开颜显然不是一般人,因为…… 他有挂。 所以这些任务,估摸着一个多月就能搞定。 至于论文的填充,论证过程等细节任务,就是安塞尔教授的了。 另外程开颜还打算在完成任务的同时,顺带将某个次要论点填充起来,用来充当毕业论文。 这其实是学术界非常常见的操作了,名叫萨拉米切片。 即:将一篇论文中多个有价值的部分,拆分发表为多篇独立论文。 通常是为了水水论文数量,制造论文泡沫。 不过程开颜是为了一举两得,顺利毕业。 除了考试,论文,他又想起来还有一部童话故事《龙猫》没写完。 “哎……任务艰巨啊!” 想到这里,程开颜摇了摇头,继续完成昨天没构建完的论文框架。 论文名:《论儿童文学的不可可能性》 核心观点:儿童文学本质上是成人对“童年”这一概念的意识形态建构,是成人的心理投射,而非真正为儿童创作的文本。 理论框架: 一,精神分析。 二,权力批判与二元性解构。 原著中的理论框架,其实远不止这两者。 还涉及到性别,殖民主义批评。 程开颜只取其中两者,分析儿童文学的本质,以及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关系。 一来,论文结构更加清晰。 二来,这两点就足够重量级了。 精神分析理论,原用于心理学研究中,如今在国际文学界常常跨学科用于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以及背后的作者。 在这篇论文中,程开颜将借用弗洛伊德的“家庭罗曼史”和拉康的“镜像阶段”概念。 分析儿童文学是成人对“理想童年”的虚构投射,儿童角色成为成人欲望及心理的镜像。 这一步,是揭露儿童文学的本质。 …… 权力批判与二元性解构。 前者利用社会学家福柯先生的权利话语理论,批判儿童文学将儿童定义为被规训,被控制的他者,这其中隐藏的权力结构。 后者,则是解构成人与儿童的二元对立,揭露两者之间界限的虚构性—— 成人在教育儿童的过程,来确立自己成人身份的主体性。 而创作儿童文学,则是一种教育的手段。 …… 即便理论框架如此清晰,但学术论文不是那么好写的。 毕竟程开颜也只是知道这一理论以及框架,并不是把这篇论文著作都看完记了下来。 程开颜一边梳理理论框架,渐渐地对毕业论文也有些一些眉目。 他打算以自己写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为范本,用精神分析理论来详细阐述解析,写一篇毕业论文。 “咔哒咔哒……” 墙上的时钟指针永不停歇的转动,发出规律的轻响,就着窗外呜呜的风声。 整个房间像平静的湖水泛起阵阵涟漪,书桌前的背影格外静谧。 不知不觉间,时间在笔尖悄然流逝。 一转眼,到了上午十一点。 程开颜放下笔,握着搪瓷茶缸子灌了口水,靠在椅子上伸了个懒腰休息起来。 不知何时,阳光从窗外照进来,落在身上暖洋洋。 让人想要闭上眼,享受这片刻的美好。 此时,四合院外传来一阵自行车链条转动的声音。 忽然,一阵呼唤声传来。 “程开颜同志在不在?!” …… 梧桐院一进院。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