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他路过一处露天的大食堂,正值午饭时间。 排着长队的工人们,正兴高采烈地打着饭菜。 饭是大米白面馒头,菜是白菜炖猪肉粉条,虽然猪肉很少,很多都是油炸,素菜也是简单的咸菜。 但热气腾腾,分量十足。 “乖乖。” 庞炳勋忍不住咂了咂嘴:“这伙食,比我们第四十军,都好上不少啊。” “这些工人们做的都是体力活,若是吃不饱干活自然不愿意多下力气,所以保障工人的日常生活,是我们颇为重要的一项系统性工作。” 庞炳勋又路过一处正在施工的工地。 上千名民夫,在技术人员的指挥下,干得是热火朝天。 他们不是被强征来的苦力,而是按日领薪的工人。 休息的时候,还有穿着白大褂的医疗队,为他们送水送药。 “张参座。” 庞炳勋终于忍不住问道:“你们哪来这么多钱,搞这些建设?” 张大云笑了笑,指着那些干劲十足的工人。 “钱,一部分,是中央拨的,也就是从央行搞到的纾困贷款,因为楚总顾问的薄面,我们拿钱比其他人要容易许多。” “另一部分,是我们自己挣的。” “我们把烟草、煤炭、铁矿,统一由绥靖公署经营,换取外汇和物资。” “再用这些钱,来兴办工厂,改善民生。” “这,就是云公所谋的‘以工代赈,以战养战’。” 庞炳勋沉默了。 他想起自己为了打仗搞的那些苛捐杂税。 那些被盘剥得一干二净的百姓。 偏偏极尽压榨民力的情况下,都无法供养起四十军这万把人。 而长治这个情况,想要养一个四十军,甚至是养十个四十军,恐怕也是轻松无比。 两相对比,高下立判。 建设地方这种事情,军阀在和平时期能够意识到并且付诸行动。 但在战时,往往没有这个意识和能力。 中午,双方在指挥部的食堂内热火朝天的吃上了一顿午饭。 少许的肉腥味,已经让庞炳勋感慨不已。 下午。 张大云的行程,是去视察长治兵工厂。 庞炳勋心中一动,主动提议,想要一同前去看看。 张大云欣然同意。 当庞炳勋走进那座占地近千亩,备森严的巨大兵工厂时。 他再一次,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地撼动了。 一排排巨大的厂房里。 小两万的工人。 正在流水线上,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 火花四溅的锻造车间,机油味浓重的机加车间,以及最后进行组装的总装车间。 这里,简直就是一个小型的、现代化的工业王国! 他们参观了步枪生产线。 崭新的、闪烁着金属寒光的“晋造七九式”步枪(仿中正式),如同流水一般,从生产线上下来。 工人们正在进行着最后的校准和测试。 “我们现在,每个月,能生产这种步枪,超过五千支。”张大云介绍道:“西北制造总局并未重新搬迁回太原,依旧留在了陕西地区,部分厂区开设在晋东南。 太原地区则是规划了重型兵工厂,用于生产汽车、装甲车以及坦克。 在规划之中,三处兵工厂会呈三足鼎立之势。” 当庞炳勋看到,一门门崭新的掷弹筒以及82毫米迫击炮。 他那颗久经战阵的心,都忍不住剧烈地跳动了起来。 庞炳勋颤抖着手,眼中,流露出了一种近乎贪婪的渴望。 “这些就是此前配属给我们的小炮吧,这可都是好东西啊.” 他转过头,看着张大云,声音里,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酸楚和羡慕。 “张参座,这些装备.” 张大云看着他这副模样,心中也是一阵感慨。 他苦笑着解释道:“庞总司令,您别看我们现在家大业大。” “其实,我们的大规模扩产,也是近两个月,才刚刚开始的。” “目前的产能,还远远不足。” “别说是您了,就连我们华北的飞虎集团军、第六集团军这两个真正意义上的王牌主力部队都还没能做到完全的换装。” “许多中央军的部队,现在用的,还是五花八门的‘万国造’,子弹的口径尚且无法统一。” “您猜华北联合指挥部这么多号人当中,什么部门的人最多?” 庞炳勋一怔,疑惑道:“该不会是后勤部门吧?” 张大云点了点头:“是啊,就是后勤部门,在兼并了二战区的后勤部门之后,人数足足达到了七百人,就这还经常通宵达旦的加班加点。” 庞炳勋:“部队数量太多,将领们之间的出身情况也是颇为复杂,一碗水肯定难以端平。” 张大云点了点头:“是啊,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也要一步一步地走啊,随着华北军工体系的继续发展,铁路完成了并轨,山陕地区的军工产量势必会供给到全国,对于接下来的作战势必会提供极大的帮助” 庞炳勋忽然出声问道:“关于本次安阳、邯郸方向的会战,联合指挥部迄今为止尚未召开会议,是不是”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