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委员长离开仰光后不久。 一纸措辞强硬的联合外交照会,便由英、美两国驻山城的武官,递交到了国民政府。 其核心内容,只有一个: 要求远征军,在完成对日军残余部队的肃清工作后。 应尽快从明珠城等“英属领地”撤离。 并配合日不落派出的相关人员,完成治权的交接。 这封看似是最后通牒的外交文件。 在山城方面,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但在仰光的盟军指挥部里。 楚云飞在看到这份电报的抄送件时,只是淡淡地一笑,随手将其放在了一边。 因为。 就在几个小时前,史迪威将军刚刚结束了与他的一次“私人会面”。 在那间属于楚云飞的私人办公室里。 这位性格执拗的美国将军就此事向他交了底。 “楚,这份通牒,你不用太在意。” 史迪威一副“我只告诉你一个人”的神秘表情:“这是伦敦那帮老顽固,为了保住他们那可怜的‘日不落’脸面,硬逼着白宫陪他们演的一出戏。” “丘吉尔需要向他的国民和议院,展示一个强硬的姿态。” “而我们,也需要安抚一下这位盟友的情绪,毕竟,我们在欧洲战场,还需要他的配合。” “所以。” 史迪威加重了语气:“这只是一次表明态度的通牒,不会有任何实质性的后续动作。” “更不会,因此影响到我们后续对你们的军事援助。” “这一点,我可以向你保证。” 楚云飞当时只是微笑着点了点头,表示感谢。 但他心里清楚,史迪威这番“交底”,其实是一种更加深层次的试探。 在他的记忆里面。 白宫和国会方面都是主张大规模援华,而美国的陆军中央却反对这么做。 主要的原因有两点。 第一,国民政府存在与日军媾和的可能性。 第二,对峙期的消极战略态度惹得美国方面不满,进需要维持低数量的援助便可以让国民政府继续坚持抗战,使得美国陆军中央选择了一条超高“性价比”的做事风格。 现如今。 因为“美械”部队整体表现颇为亮眼。 美国人,既希望看到他们强大,以制衡日本和苏联。 又不希望看到民国太过强大,以至于脱离他们的掌控。 让他们默认对东南亚的存在“既成事实”。 并用一纸无伤大雅的通牒。 换取其在战后继续充当其在亚洲的“合作伙伴”。 这,才是最符合美国利益的买卖。 有了这个底。 楚云飞在处理这份“联合通牒”时,便显得游刃有余。 他对孔祥熙的回复建议是: “我远征军对盟邦之领土主权,夙来尊重。” “然明珠城、马来亚一带,日军残余势力及亲日分子,盘根错节,肃清工作,尚需时日。” “为确保该地区之长久和平与稳定,我军暂缓撤离,实乃不得已之举。” “望盟邦谅察。” 一个“拖”字诀,将皮球又轻飘飘地踢了回去。 至于这个“时日”,究竟是多久,那就得看后续的“心情”和“需要”了。 …… 处理完这件小小的外交风波。 刚返回山城不久的张文白也找到了楚云飞。 两人漫步在指挥部外的草坪上,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 “云飞。” 张治中一副推心置腹的模样:“关于建楚的授勋,委员长临走前,其实还是有些想法的。” 他斟酌着词句:“委员长觉得,你把自己的国光勋章给了他,固然是高风亮节,但从程序上来说,终究有些不合规矩。 而且,青天白日勋章,也已经授予了黄百韬将军。 如此一来,对廖耀湘这位首功之臣,反而显得有些赏无可赏了。” 楚云飞闻言,停下了脚步。 他知道。 张治中这是在代委员长,试探他的口风,想看看他对荣誉和权力的真实态度。 “文白公,多虑了。” 楚云飞的语气诚恳而坚定:“对我辈军人而言,最高的荣誉,不是挂在胸前的勋章,而是打赢战争。” “我将国光勋章赠予耀湘兄,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因为,在我心中,他和他麾下的新二十二师,当得起这份荣誉。” “他们的牺牲,换来了整个战役的胜利,这份功绩,比我这个在后方动动嘴皮子的“总顾问”,要大得多。” 他话锋一转,眼神变得锐利起来。 “所以,我以为,现在我们该考虑的,不是如何再给建楚兄个人更高的荣誉。” “而是,如何让所有参与了这场血战的将士们,都感受到党国对他们的肯定和关怀。” 张治中饶有兴致地问道:“哦?云飞有何高见?” 楚云飞的声音铿锵有力:“单说荣誉这方面,绝不能吝啬!” “我建议统帅部应立刻下令,对所有参与彬马那战役的部队,进行一次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授勋!” “凡作战英勇者,从普通士兵到基层军官。” “尤其是那些已经牺牲的烈士,更要追授荣典,抚恤从优,让他们的家人,能感受到无上的光荣!” “我们要让每一个士兵都知道,他们的每一次冲锋,每一次牺牲,党国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其次。”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