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主要战线基本上维持在毛淡棉一线。双方虽然在暹罗地区仍有零星交火和渗透与反渗透的较量,但大规模的战役已经暂时告一段落。 雨季的到来,也使得双方的行动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接下来,远征军的主要任务,除了休整部队、补充兵员、修复仰光港、打通后勤生命线之外,大多是小规模、持续性的清剿作战,以肃清缅甸境内的日军残余据点和那些依附于日军的缅甸独立军,巩固已占领区,并为未来的战略反攻积蓄力量。 在此基础之上的话,接下来的战斗多以丛林战为主。 缅甸的地形复杂,山高林密,河谷纵横,道路稀少。 在这种环境下作战,重型装备的机动性会受到极大限制,大规模兵团的展开也十分困难。 相反,小股部队的渗透、伏击、袭扰等游击战术,以及士兵的单兵作战能力、丛林生存能力和轻武器的效能,将显得尤为重要。 依据丛林战的特点,楚云飞开始在脑海中的科技树上仔细筛选: 重型坦克、战略轰炸机这类“大杀器”首先被排除。 这些装备虽然威力巨大,但在目前的缅甸战场上,不仅难以运输和部署,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能,性价比太低。 105毫米以上的重型榴弹炮,虽然在正面攻坚时威力显著,但在丛林地带,其机动性和对后勤的依赖也是巨大的短板。远征军目前装备的75毫米山炮和少量105毫米榴弹炮,在得到充足炮弹补给的情况下,足以应对大部分需求。 楚云飞的目光。 渐渐聚焦到了步兵武器与单兵装备科技树,以及火炮科技树中的轻型支援火炮上。 “丛林战,说到底还是步兵的较量。”楚云飞心中暗道:“士兵的单兵火力和班组火力密度,以及对付敌人坚固据点和隐蔽火力点的能力,将直接决定战斗的胜负。” 他仔细审视着步兵武器科技树: 半自动步枪(M1加兰德):这是他首先想到的。 加兰德半自动步枪,如果能够全体换装高射速且拥有八发弹夹加兰德步枪,步兵班的火力将会得到质的提升。 其次就是冲锋枪方面。 丛林中视线受阻,交战距离近,冲锋枪的强大火力在近距离战斗中无可替代。 虽然远征军已装备了一部分汤姆逊,但其重量较大,成本也高。 如果能研发出更轻便、更易于生产的冲锋枪(PPS43或者黄油枪),并大量装备到班排一级,将极大增强部队的突击能力和近距离交战能力。 班用轻机枪方面:远征军目前装备的捷克式轻机枪、勃朗宁轻机枪性能尚可,但若能提升其弹容量、可靠性或减轻重量,对于班组火力的持续性将大有裨益。 若是能够直接使用布轮式轻机枪的话,提高三十发的弹容量不说,性能方面也能够提升不少。 在此基础上考虑的话,不如直接转而生产捷克式30发的弹匣,实在不行的话再考虑直接兑换布轮式轻机枪。 单兵反坦克武器方面也要考虑。 从历史的角度以及现如今的战况考虑。 日军在缅甸的坦克威胁相对较小,但其构筑的土木工事和坚固火力点,却常常令步兵头痛不已。 如果能装备上巴祖卡这样的单兵火箭筒,或者更先进的无后坐力炮,那对于拔点攻坚,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还能够弥补迫击炮在丛林战之中支援不及时,亦或者是因为丛林阻隔无法有效杀伤的缺陷。 【当前兑换所需相关资料和技术验证图纸消耗功勋点为:二十八万五千点。】 有点贵了 外交模块还有不少的点数没有用,若是能够通过援助的方式从美国、苏联那边搞到也可以。 在前两年的时候。 楚云飞还在山西,就已经向苏联方面提出了关于PPS43这种类型的冲锋枪需求。 两年的时间过去了,现如今项目进展究竟如何。 他之前一直都没有关注。 刚好趁着这个机会,和二战区联系一下,苏联那边若是已经完成了相关的生产,或许可以寻求PPS43,这东西和黄油枪的性能其实没什么太大的区别。 相较于汤姆逊冲锋枪而言。 价格可以说是非常的低廉,成本方面也不需要楚云飞考虑。 现如今的民国产能,即便是当做消耗品来使用的话,单供给远征军的话也是能够负担得起的。 至于为什么单供给远征军山城方面能够接受,本质上也是因为楚云飞行的是开江脱兔之实. 毕竟山城统帅部不傻。 自从美国佬对日宣战之后,他们就知道这场战争最后一定是他们胜利。 而如何在胜利前攥取更多的利益取得更多的战略成果。 也是他们需要考虑的事情。 在东南亚地区确保事实存在,甚至在楚云飞的率领下拿下海峡,掌控海航贸易关键通道,这关乎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复兴。 一旦成功,便可以让中华民族快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让整个中国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大国。 给谁不会心动呢?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