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这让弘历感到非常意外。 他没想到,自己这么快就成了议政王。 议政王不是爵位,是亲王郡王成为中枢执政的一种头衔。 这要追溯到顺治帝亲政后,任命和硕承泽亲王硕塞、多罗谦郡王瓦克达为“议政王”的时候。 从此,如同大臣获得“议政大臣”就标志着成为中枢执政一样,宗室王公成为中枢执政的标志就是被加封“议政王”。 在总理事务王大臣被撤销后,军机处设立之前,议政王和议政大臣就是眼下雍正朝中枢执政的标志。 而议政王多是亲王,议政大臣则多是大学士。 不过,弘历现在才十八岁,这么快就成为议政王,也的确太快了点。 但这也足以说明,雍正对他的肯定,是真的相信他已具备成为中枢执政的能力。 而弘历年轻是年轻了点,但也的确是一个部一个部的实政历练走出来的,更别提他还在养心殿还见习过一段时间的政事。 所以,也算不上雍正是在随意的提拔自己的皇子。 成为“议政王”这种中枢执政,就意味着每天都要去内阁票签。 所谓票签就是明朝的票拟。 奏折经通政使司或奏事处送达内阁后,结合律例、成例拟写初步处理意见,书写在不同规格的票签上。 然后,票签与原奏折一同呈送皇帝,皇帝通过票签快速了解政务核心及备选方案,避免直接面对海量原始文书。 票签分轻重缓急,有“单签”“双签”乃至“三签”以供皇帝选择。 而弘历只要“议政王”也当的好,能体现很好的决策能力,那接下来,成为监国自然也就不是问题。 弘历照例在领旨后就来向雍正谢恩。 雍正这时则正板着脸。 他今日一大早就收到了从陆生楠家抄到的文字书稿。 然后,雍正就因此看见了陆生楠的《通鉴论》。 陆生楠的《通鉴论》,开篇第一条就是痛批郡县制,提倡封建制;核心主题就是推崇无为而治,让地方自治,与后世的自由主义有点像。 这让只想集权统治的雍正自然是不能接受的。 雍正也就在弘历来谢恩后,就也对弘历问道:“你现在也是议政王了,你且说说看,这天下是郡县制好,还是封建制好?” 第(3/3)页